首页> 招标查询> 招标详情
在田园生长的歌者——看固江如何蝶变成“文艺小镇”
信息来源: ******[查看]
|地区:江西
|类型:采购公告
基本信息
信息类型:采购公告
区域:江西
源发布时间:2025-04-03
*符合收录标准*
正文附件下载

?春日迟迟,泥融飞燕。一支稻香乐队、一个农民剧团、一个吉他工厂,他们奏响了乡村田园的蝶变乐曲,让一个平凡的小镇,走出了文化自信的觉醒之路,带来了全新的发展与振兴——

惊蛰过后,岸柳青青,春风拂过,波光粼粼的泸水河面泛起了道道水纹,滋养着这座温婉如水的小镇——固江。村子里的油菜花开得荼蘼,蜜蜂犹如花间的诗人,勤奋又忘情地在花海王国采写诗作。在这片充满诗香的田园里,有一群土生土长、文艺烂漫的村民,他们组建乐队自弹自唱,成立农民剧团自编自演,创立吉他工厂产品远销海外,一座因水而兴的“文艺小镇”,在助力乡村振兴、觉醒文化自信、丰富精神生活的愿景中,正悄然进行一场破茧成蝶的美好旅程。

一支稻香乐队激起的活跃浪潮

“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,西瓜呀大又甜。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,两个眼睛真漂亮……”一曲充满西域风情的民歌从固江镇东风村飘来,记者远远地便听见这优美的旋律,心情跟着畅快起来。原来,这曲调来自村里的网红群体——稻香乐队,一群非专业的村民组建的农民乐团。

“我们最近在练习一首老歌《达坂城的姑娘》,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曲的旋律,其实我很早就熟悉这首歌了,歌词简单质朴,欢快的曲风,适合在喜庆的场合演奏。”东风村村主任肖永高提及正在练习的曲目时侃侃而谈,不时哼唱起几句给记者听。

今年55岁的肖永高是稻香乐队的灵魂人物,在他的影响下,乐队逐渐走上了正轨,从自娱自乐的耍玩到周边乡镇的正式演出,从开始的唏嘘质疑到如今的好评如潮,从五音不全的惊慌到得心应手的唱和,肖永高直言一路坚持的不容易。

“从2019年组建稻香乐队至今,已经坚持六年多了,团队的人员几经更换,最后形成了7名乐队骨干******中学时上音乐课学过识谱,有点音乐基础,平时性格外向,也喜欢唱歌活跃气氛,2016年自家近七十亩土地流转出去后,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干,便玩起乐器来。开始吹不成调,他便跟着视频一遍一遍学。周边没有乐友,他就在傍晚把乐器往摩托后座一捆,去隔壁乡镇找人吹拉弹唱。“我们的成员有乡村医生、汽车司机、农民、全职宝妈,大家有空就聚在一起练习,刚开始弹奏得不成曲调,就像噪音,大家只好跑到山上空旷的地方去练习,练到有模有样才敢把排练现场转移到山下自家来,围观的群众也就越来越多,有些志同道合的村民便也想跟着加入进来。”肖永高经常在抖音里发布一些练习的视频,关注的人越来越多,很多村民聚集到家里来看他们演奏,队伍不断扩大后,设备也跟着扩充起来。如今,架子鼓、小号、电子琴、萨克斯、电吹管以及音箱、服装等添置齐全,大家自发凑钱购买。凭着满腔热情,充满泥土芬芳的稻香乐队逐渐成熟壮大起来。

“去年我们参加了85场演出,其中,35场是县里文化单位安排的义务演出,单场会有一定的交通与服装补贴;其他则都是商演,婚嫁、乔迁、做寿、升学、开业……”肖永高娓娓道来,乐队的演出大多在吉安县、安福县、吉州区等周边地区的乡镇。参与演出的乐队成员一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,这让大家很受鼓舞。

《走近新时代》《祝福祖国》《浏阳河》《南泥湾》等经典老歌在他们充满激情的演奏中,传递出乐队成员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,也带来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。

一个农民剧团坚守的情怀演出

“老有所养,老有所依,老有所为;采茶我学,采茶我唱,采茶我演。”在固江礼堂大门前,一副对联赫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

******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群球在一旁向记者解释道。如今,他俨然成了剧团的主要负责人。

王群球口中的“欧老”,便是国家二级编剧、固江镇农民采茶剧团创始人欧阳广安。2006年,固江几名爱好采茶戏的老人找到有编剧经验的欧阳广安,提出想要成立一个剧团,将吉安本土的采茶戏发扬光大。当年11月,剧团成立。一切从零出发,剧团由土生土长的固江农民组成,没有任何表演经验,也没有设备、服装,此时的欧阳广安已经75岁,但依然精神矍铄,充满创作激情,自编自导自演,创作出一部部精品佳作。同时他也向当地的党委、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寻求帮助,联系固江镇在外知名人士、好心人募捐,集齐演出设备,搭建起完善的戏台班子。

一出出好戏端上台,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场文化盛宴。剧团中没有专业的戏曲演员,没有专业的乐师,但都是“资深”的采茶剧爱好者,平日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,表演的基础不好,一个戏经常是要排练几个星期才能熟练。也正是他们的坚持,将一支业余的农民采茶剧团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演出队。18年来,农民采茶剧团每年都会送戏下乡,涵盖扫黑除恶、乡村振兴、孝老爱亲、法治宣传、红色经典等内容,去年达到35场,辐射吉安县各大乡镇村落,远至周边县(市、区),广受群众好评。每一场戏2小时左右,排练零报酬,一场演出费用由开始的30/人,到如今100/人,虽然演出费不高,但丝毫不影响演员的参与积极性。

“剧团从去年开始再次面临经费紧张的问题,真心希望剧团能够继续发展下去!我什么角色都喜欢演,在剧团表演采茶戏已经成为我下半辈子的精神寄托了。”在剧团唱了19年戏的罗艳告诉记者,从小看着父亲在剧团演戏,自己45岁入了团,跟着剧团一路表演至今,对剧团有着很深的感情。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,我就会一直坚持到底。”罗艳动情地说。

2013年,剧团便因为经费问题停办,次年,王群球重振旗鼓,多方筹款,并且自己带头捐钱,重新招募演员壮大队伍,利用王牌曲目《梁成辉打案》,让剧团焕发新的生机。“《梁成辉打案》是欧老在1983年创作的大型古装采茶戏,此戏自创作以来先后演出近400场,足迹遍布吉安、萍乡及湖南省部分地区,成为剧团由低谷走向兴旺的重要转折点。”王群球介绍,2024年,《梁成辉打案》重新进行了编排,时间也缩减了,“今年我们希望用好这个经典大戏,将剧团发展推向另一个高点。”

尽管前路漫漫,剧团里演员们的平均年龄有67岁,但一说到唱戏都特别有精神头。“十里八乡的群众喜欢看我们演戏,好戏还要继续上演呢。”

礼堂大门前的那副对联,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,或许,一出好戏,精彩还在后头。

一根吉他弦启航的世界之旅

板材挑选、切割成型、拉装弦线、品检喷漆、调音检测……经过100多道工序,一把把做工精美的吉他诞生,这批产自固江镇的电吉他不久后将远渡重洋发往欧洲。

******有限公司,来到高大宽敞的厂房,每一层楼都有工人在紧锣密鼓地开工做事,大家分工有序,一条完整的吉他生产线在这座小镇悠扬地铺展开。

  吉他工厂的创始人是一名“70后”新乡贤——郭新庆。20227月,他把工厂从惠州搬回了家乡固江镇,“政府招商引资,鼓励返乡创业,我也想着做点新东西,能够带动家乡就业。”郭新庆告诉记者,他投资600多万元,新建一栋4层的乐器加工厂,“厂里大部分员工都是附近村民,看着家乡人在自己的工厂开心上班、努力挣钱,这种成就感让我特别满足。”

据公司财务负责人曾繁安介绍,公司主营中高端吉他,一条尤克里里生产线、一条电吉他线,年产量约20万把,年收入达千万元,市场主要在国外,一般销往欧美、日韩、俄乌等国,此外,南非、东南亚、南美等地也有客源,解决附近村民就业约50人。

一座小镇生产的西方传统乐器,何以在海外如此受欢迎?记者了解到,当地创办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园,引入乡贤资本,将小镇“化身”吉他创新创业创富乐园。目前已经有3家吉他工厂和2家原材料企业进驻并开始生产,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吉他制造从业经历的人员返乡,规模完备的吉他产业链正逐渐形成,一曲曲音符正飘出小镇“扬帆出海”,在一根根吉他弦里弹奏出返乡致富的乐曲。(周玉莲、罗仁瑾、刘娇文)


查看信息来源网站
快照:2025-04-03
收藏
免责声明

【1】凡本网注明来源:"今日招标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于今日招标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机今日招标网,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【2】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【3】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。

招标文件下载 x
绑定手机号码
10秒快速绑定,找项目快人一步
公司名称:*
姓名:*
关键词:
手机号:*
验证码:* 发送验证码 已发送(60s)

抱歉,您当前会员等级权限不够!

此功能只对VIP会员开放,立即提升会员等级!享受更多权益及功能

立即开通(688/年)

抱歉,您当前会员等级权限不够!

此功能只对更高等级会员开放,立即提升会员等级!享受更多权益及功能

立即提升会员等级